今天在一起吃饭,于华也没有遮遮掩掩,他到燕京之后就跟程虹联系上了,然后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现在感情稳定,听两人的口气,基本就是奔着结婚去了。
“要是有了结婚的想法,钱还是省着点花吧。单位那边分的房子条件都比较差,最好还是买套房子,买了房子,就算是彻底在燕京定下来了。”林为民说道。
说到房子,于华来了兴趣,用惊叹的语气说道:“这两年燕京的房价涨的太夸张了。我看报道,有的新房子竟然卖到2000块钱一平!我这回的版税,也就够买个厕所。”
“燕京是首都,房价高涨是必然。”
于华不禁佩服道:“还是林老师您有远见,这几年您手里那些房子得涨了两三倍了吧?”
“抗通胀而已,钱放在银行毛的太快了。”林为民随口道。
抗通胀?您老对这三个字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于华心想。
“谟言这厮还真是撞了大运,他买的那套房子应该也涨了不少。”
前几年谟言在文学院学习的时候,用稿费让林为民帮忙买了一套房子,按理说他在燕京是没有资格买房的,可凡事都能操作,他那套房子如今确实是涨了不少。
于华说着又叹了口气,“唉!这么长时间没见,还怪想他的。”
谟言在文学院时,曾经有毕业之后留京的打算,当时还跟林为民透露过,林为民也做好了帮他疏通工作的打算。
可惜,临到毕业他却退缩了。
谟言是军人,在军艺、文学院学习那几年,一直拿着拿着部队的补贴,毕了业就要从部队出来,这事多少有点不地道,毕业之前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干,老老实实的回到了部队。
当然,他回到了部队待遇也不差,反而因为出去镀了两层金,待遇更胜从前。
“就他那个性子啊,从部队出来是早晚的事。”林为民说道。
于华认同的点了点头。
谟言的性格有点轴,可能是因为早年生活环境的原因,所以在写作上是有一股愤世嫉俗的劲头的,《天堂蒜薹之歌》这一类的就是明证。
这两年时间里,他又写了《十三步》《食草家族》两部长篇作品,反响比较一般。
对比之下,《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的口碑和反响都很不错,于华这两年有点后来者居上的意味了。
吃着吃着饭,于华突然问道:“林老师,您拿到编辑部那部写的真好,我感觉一点也不比金庸、梁羽生的差,我们国内还有这么厉害的武侠作家吗?”
林为民正夹菜的手顿了一下,笑着道:“质量不好,我也不会拿回来当创刊号的头条作品。”
于华见林为民没有这么回答他的问题,追问道:“这个‘小钻风’到底是谁啊?”
“问那么多干嘛?人家作者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信息,不要瞎问。你是编辑,这点忌讳都不知道吗?”
林为民的守口如瓶让于华心中更加狐疑,写个武侠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除非……
“这部不会是铁生写的吧?”他突然来了一句。
林为民瞪了他一眼,“别瞎猜!”
林为民死活不说,于华更加好奇,他从林为民的态度中已经判断出了,写这部的一定不是传统的武侠作家,说不定就是他们这群纯文学作家中的一员。
据他所知在作家群体当中喜欢看武侠的可不在少数,他自己也特别爱看,不仅爱看,还尝试写过,还发表了。
所以,从纯文学作家群体当中冒出一个写武侠写得好的作家,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一来,林老师的谨慎就说得通了。
这年头,纯文学作家写武侠,那是要被视为文坛之耻的。
此人跟林老师的关系一定很近,会是谁呢?
铁生?谟言?汪硕?陆遥?
于华心中猜出了一点苗头,这顿饭就再也没吃安生,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作者会是谁。
数日后,通文社编辑部办公室内。
于华几人从来了之后就有点心不在焉,今天是7月15日,《九州英雄志》创刊号上市发售的日子。
编辑部四个人,为了这本国内第一份纯正的武侠刊物筹备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如今终于到了出结果的日子。
刊物征订工作进行了二十多天,最后反馈回来的结果是8万6千余份,远超大家的预估,这个结果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
刊物的征订量只是一个参考,《九州英雄志》创刊号首印十万份,今天开始发售。
刊物的发行不像一般图书,因为销售周期比较短,所以反馈时间自然也短,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在几天时间之内就会有回馈。
一上午时间,就在大家的心不在焉和浑水摸鱼中度过。
到了下午,大家刚准备集中精力进行工作,林为民走进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