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为上古经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包括如今尚未失传的《连山》、《归藏》等都在其中。
史为正史,自然是从古至今的史书,其中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历史其实神话色彩更重一些,但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当成正史也归类于此。
子为诸子百家之学,同时也划定了界限,即必须具有成体系的思想或技术的百家之学才能归于其中,前者如道家、儒家、法家等,后者如农家、医家、水家等。
集为文集,天下各种文学作品尽数收纳于此部。
而就像之前说的,《大秦百科全书》的编撰过程并没有那么和平,而是一场战争,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首先,子部之中,诸子百家中多有互相驳斥之言,该如何抉择?
在场众人都明白,秦一统天下已然是大势所趋,如今他们编撰的书籍自然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模棱两可。
尤其根据乔松所说,大秦将来会开设官学,并非稷下学宫那样的学术交流场所,而是大秦官方建立的学府,帝国未来的官员想要做到一定的品阶,必须完成并通过官学的课程和考试。
而这本百科全书,将来就会作为官学的教材依据。
或许彼此驳斥的双方诸子各有立场,但对于大秦而言,对于教材而言,必然只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官方的正统答案。
于是针对这一问题,百家众人险些大打出手,最终被乔松统统镇压,并规定有这方面的问题难以敲定的,双方各自陈述与纸上,交由秦王裁决。
上面那个问题勉强算是有了解决,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典籍该归属于哪一部。
比如《周易》,究竟该归类为典部,还是子部?
大多数人认为《周易》为三易之一,乃周文王所作,成书之时孔子还没影呢,自然是典部。
但儒家一方显然不这么认为,孔子为《易经》作注,发散出的观点都是儒家的思想。
同理还有《诗经》,孔子只是收集这些诗并将其编撰成书者,这些诗是各国的文学作品,许多人都主张将其列为集部。
最终由乔松裁定,《周易》为三易之一,列入典部,而孔子所作《易传》则列入子部。
儒家对此表示满意。
至于《诗经》,其中的篇章列入集部,但保留其在子部中属于儒家的目录,并在其后附加补充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
对此有部分儒生还有异议,但乔松说:如果现在其他百家中人收集儒家经典,根据自家学说进行解释,是否也该将对应经典算入对方的学派?
于是儒家都满意了。
以上也只是编撰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几个问题,具体的编撰过程只能说要不是有乔松坐镇,否则国师府内早就杀得血流成河了。
而不能动用武力的结果就是战斗方式转变成了口舌之争与笔墨之争,随着战况越发激烈,与某位儒生的一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慢慢发展成了摇人大战。
今天你请同门,明天我请好友,今天你请师傅,明天我请师叔,有些人数较少的学派就差把祖师牌位都搬来了。
几位曾经彼此友好交流过学问的老先生刚来时还不太习惯,想着借此机会叙叙旧,结果不到半天就开始“老匹夫”、“竖子”地对喷了起来。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