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汉代竹简(1/2)

在戒指空间里面用不着担心竹简被氧化腐蚀,祁景焘放心大胆地展开一册竹简扫视一眼,他惊讶地发现,竹卷上那些显然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居然没有一个是被涂改过的。

这说明了书写这份竹简的人非常认真,又或者是抄写了很多卷同样的内容,最后选择了这册毫无错误的书卷作为陪葬品。

只是,这册竹简上面记录的并不是什么典籍,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当时那些婚葬风俗礼仪过程的记录。

祁景焘一目十行浏览之后就卷起来,放回布袋。这些内容他不感兴趣,也没什么研究,但是,他知道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对这些民俗祭祀之类的内容会很感兴趣,先保存起来,等以后机会合适的时候可以移交过相关部门研究。

祁景焘不停地展开竹简逐一浏览,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位懂得使用生物武器保护自己墓地的诸侯王收集了这么多竹简,总会有一些古代著作或者是医学方面的书籍吧?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杰辈出的大时代,中医人才更是层出不穷,中医发展历上最著名的中医代表人物就有三位生活在那个时期。

神医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是外科鼻祖,又发明了麻沸散,还发明了五禽戏,是东汉末年名气最大的名医,后汉书都有华佗的记载。

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

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县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伤寒杂病论》,对华--夏的中医发展起到最大的作用,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方剂,至今仍在使用,是现代研习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

东汉末年,不仅仅是战乱不乱,更是疫病流行,比如建安七子里面四个全部死于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流行。史书上记载为:“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从这些史实就知道张仲景的贡献有多大,被后人尊为医圣那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还有一位就是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

说到董奉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杏林春暖”用来形容医生,这个应该有所耳闻吧?因为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董奉的,董奉之所以知名度没有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大,主要是因为董奉是福州人,一直在南方走动,这次没那么大名气。

董奉的医术十分了得,医德更是堪称医界楷模。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人就是根据董奉的传说,用杏林称颂医生,杏林就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在同一个时代出现如此多杰出的中医代表人物,可见当时中医发达到何种程度?说不定,这位懂得使用生物武器的诸侯王会收集一些中医典籍作为陪葬品。如果能够在这找到一本当时的中医典籍,这次盗墓贼没白当。

祁景焘一卷一卷地翻看那些竹卷书籍的内容,发现都没有关于医术方面的书卷,其他各行各业的书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包括巫术,就是没找到医术方面的典籍。

这让祁景焘有些奇怪了,难道这位诸侯王歧视医术,因此才没用医学典籍陪葬?

不应该啊,一个懂得使用生物武器保护自己墓地,并且用诅咒警告后人的诸侯王,怎么可能不收集一些医学方面的典籍呢?

祁景焘不死心地仔细回忆在墓室中看到的情景,突然,他想起那副没被盗墓贼关顾过的巨大石棺,里面可是填满了形形色色的陪葬品。

他当时没去翻看那些陪葬品,那是因为不想干盗墓贼的勾搭,也看不上那些东西。莫非,他想找的中医典籍被收藏在石棺里面陪葬了?

祁景焘的意念返回现实世界,用有限的全息视角探测一番,发现墓室离他现在所在的位置其实并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两百米,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这就用不着麻烦了,祁景焘施展全息视角穿透石棺,逐一查看哪些陪葬品。很快,其中有几册类似竹卷的物品引起他的注意。只是,那并不是竹片,而是玉片,每一块玉片都是用金丝串联起来的,上面还刻有文字样的纹路。

先不管里面到底写什么内容,他知道,能够做到这样精致的玉片,并且用那些金丝串联起来,这几册玉片书卷就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怪不得,这位诸侯王把这些玉质书册放在石棺里面,那是当做宝贝收藏在身边。

祁景焘集中精力锁定这些玉质书册,隔空取物大法祭出,玉质书册就出现在他的手里。

祁景焘可不担心玉质书册离开封闭的墓室被氧化腐蚀,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蓝田玉。汉代的佩饰及部分剑饰,用料大都为新--疆的白玉,玉色浑噩苍旧,古气十足。

和田玉也被大量用于玉衣制作上。1995年年底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让世人赞叹不已,报载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汉代贵族生活的奢侈,用玉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汉代玉器的雕刻手法多样,不乏精雕细琢之作。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我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代玉器出现了许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题材,以玉雕牛、羊、鸟、龟、熊等为最常见,开始走向写实,并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典型的如卧牛,丝丝入扣地刻画出牛儿辛勤劳作后疲倦慵懒的神态。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表现手法,特征化的传神刻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此,一位诸侯王采用玉器雕刻一部书也就不奇怪了。

祁景焘仔细观看手中的玉质书册,发现每一片玉片,其长度,宽度,厚度,都是一样的,而且被精雕和得现代那些用切割机切成的玉片差不多。

那些金丝更不用说,很细很细,和那些缝补衣服的针线差不多,现在将玉片的前后左右都串联起来,自然是被串成一本和竹卷一样的书籍。

祁景焘开始翻开看玉册里面的内容的时候,更是让他惊喜万分,就差仰天长啸以抒发自己那亢奋的心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尚小说网 . www.22738.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爱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