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
应了徐宜珩的猜想,泽兰老师在接下来说明了这个问题:“
科举制真的是全是隋炀帝定下来的?
答案当然不是这样的。
隋炀帝杨广——只是补足。
隋文帝开始就有。
隋文帝杨坚在任时就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所以隋文帝才是创立科举制的人。
隋炀帝起了作用,是补足。
隋炀帝的进士科,其中所谓的“进士”,是指什么?
是通过了考试,择优向皇帝进荐,以备任用的人才。
选才方式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大约每郡2名,然后由礼部组织考试,主要考核内容有对儒家经典,诗赋,时事政治,以诗赋为主。
录取者再经宰相及三省官员复核,呈送皇帝定夺,最后由吏部按皇帝旨意授予官职。
但根据上面的阐述,相信大家会发现和后世也就书大家了解的科举不同。
是的,和同学们想的一样。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制还是以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为基础的,再直白的说明,就是此时的范围并没有扩展到平民百姓,此时普通庶民是不能参加的。
分等级,定期考,普天都参与是后世一代代补足改善之后的。
当然最后出现的僵化死板暂且不论。
科举制是从下到上人才流动的制度。
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制下并未至庶民。
”
随着泽兰老师讲解,后世发展完善的科举进程开始在天幕上展现。
先出现,学子在学院或私塾里学四书五经。
接下来,画面转到号房考试。
榜名出来了。
榜上有名的一旁附着童生称谓。
并且一旁还提示只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榜上没名的或痛苦,或脸色苍白,或身形颤颤。
接下来,进入更高一级考试,附着童生称谓的学子参加了下一阶段的院试。旁边有专门说明: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榜单出来,这次合格的学子旁边附着的成为变成了生员,括号里又写了个名称——秀才。
接下来,天幕又变化,接着演示了会试和殿试。
到了会试,考试参与的人一下子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学子,榜上有名的人欣喜的欢呼,榜上的人由衙役一个个报信,到了第一名的家,报完信,庆贺声和鞭炮声同时响起,各朝各代的观众都看得到此时人们的喜悦。
殿试更不一样。
竟然在皇宫里,天子在高堂当监考,看着底下在大殿上的才子们下笔淋漓,扬起微笑。
画面再次变换。
学子通过考试,状元、榜眼、探花骑马游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朝都花。
之后官袍加身,和老一辈朝臣一起参政议事。
此时,天幕播放到这儿,响起诗句的朗诵背景:“
科八笼络考名儒,
举股推才晋贵途。
数载寒窗无俸禄,
千秋热誉赏官屋。”
*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