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接着说:
“
对于王安石怀着“险远”的志向,本着“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的人生态度,一意孤行地把国家搞乱了——这不是他的本意,但这确实就是他的政治遗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于急功近利,对变法困难的预估的不足。
我们之前提到的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等,总得算下来,共颁布了大小十一项新的立法,其中像在宋王统治区都是全面推行。
从熙宁二年七月六日的均输法开始,到熙宁六年六月的短短四年间,激进的程度可想而知。
但凡是一个成熟的改革家,都知道变法需要的是循序渐进,试点进行。
王安石丝毫没考虑到这一点,在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之后,便一股脑地在全国推行他的变法。
这样的后果便是这些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困难之时,王安石等变法家不是想着如何解决困难,而是一致认为这是反对派在背后使绊子,将矛头指向了反对派。
两派的权力斗争最终依旧解决不了这些变法遇到的困难。
除了这些,还有我们之前提到的权力的斗争导致了变法掌舵者的频繁变更,还有变法派的内讧,用人不当……
还有前面稍微提及的声势浩大的反对派……
最后自然是民心的缺失,苏轼的上书中提到了一部分,但还有没说到的,比如地方与民争利、横夺暴敛,让本应受益的底层老百姓成为了受害者。
无论是反对派的强烈阻止,还是利益冲突中阶级之间之尖锐;无论是王安石没有看清兼并的根源,还是没有民众的支持;无论是变法本身的很多矛盾导致不可能彻底实现目的,还是朋党之争,于宋为烈;无论是变法中用人不当,缺乏人才,还是急功近利求速太快,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王安石刚愎自用、陷入孤立英雄主义的错误,还是成在神宗败在神宗的优柔寡断和顾忌太多……
这些都注定了改革的失败。
”
*
宋
王安石没想到天幕的分析几乎都到位了!自己都没想到这么详细!
自己前不久还反思,来了个这场变法自我总结——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用人不当。
吕惠卿是自己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自己对他有“父师之义”。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在自己第一次被罢相的时候,害怕自己东山再起威胁到自己的丞相之位,便虚置冤案,欲陷害自己于死地。
想到这儿,王安石心里还是凉飕飕的。
是的,昔日的师徒二人在权力面前什么都不是了!因权力而分道扬镳是逐利的结果。
但自己难道就没有后手吗?可笑!后面他被查出敲诈商人五百万钱锒铛入狱。
自己再次拜相。
但他还是心有不甘,继续急忙网罗自己的问题,比如“隐瞒皇帝”、“对皇帝不忠”的陈年旧信,将自己彻底打倒了。
后面变法就变成结党营私排异争权的工具——唉!想到这儿,王安石的内心更觉得难受!
*
天幕:
“
当然王安石推出的新法,用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有一定科学性的,而且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所以同时变法也带来了一系列比较正面的影响。
比如富国的目的达到了没有?王安石最开始想的是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根据《文献通考》,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比之前翻了4倍,比仁宗时翻了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