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种师道知道后,便说:金国人现在士气正盛,不宜与其发生正面冲突。我军应待金人退却之时,再做出击。这样才可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目前的局势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金军吊打辽军,而辽军又吊打宋军。现在双方差距明显,宋军打野战,不玩点花样出来,结果必然是被又一通吊打。
所以宋军要做的本应该是按这位老将的建议在认清形势之后,做出合理判断,接着战略性示弱,在关键时刻捅对手软肋,这样下来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宋钦宗不听。他完美秉承了先祖赵光义的血脉,志高眼高能力有限!
他想主战,那就要的是速战速决,便否决了种师道的意见。
他直接调集精兵,在半夜偷袭金营。结果很悲剧也很合理,金人早有准备,宋军惨败。
事后,宋钦宗的态度又发生180度调转。因为这给他当头一棒,他懦弱的性子又表现了。由于这一场,他整个人的态度直接从速战又转为求和,不敢再言战了。
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可宋钦宗这么一番折腾,那还得了!宋军被这前后一通折腾,士气泄了一半。
公元1126年初,完颜宗望在讹诈到巨额财物与割让河北三镇的协议书后,宣布撤军。
种师道马上提议,立即追击,伺机夺回割让三镇的诏书,并伺机重创金军。
宋钦宗想了想,拒绝了。因为他此时,有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
李纲闻讯后,不出意料的求见钦宗。想劝钦宗下旨。
钦宗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还没听完李纲的话,便便以退为进在朝堂上直接答应了李纲的建议:你不是说想去追击金军吗?我现在就同意。你今天就出发。如遇战机,不用请示我,你直接出击就好了。
但是,当送走李纲后。钦宗却又单独召见了太宰李邦彦,让他密令各地宋军不准追击。结果,已经快要追上金兵的宋军将士忽闻此命令,无不是扼腕叹息。金军安然撤走了。
”
秦始皇嬴政听到好几点都沉默不语——
的确这样的事情……在宋朝讲了很多,已经屡见不鲜了。也可以说历史似乎在不断的重复某种过程。就是这里……宋朝重复率贼高!
“
事后,李纲这下在宋钦宗的打算里面了。
李纲被问罪,钦宗下诏:罢免了李邦彦的职务,改任命张邦昌为太宰。李邦彦成了这场政治战争之中的替罪羊。
在处理了李邦彦后,目前的处理大臣们都不满意。他们对钦宗割让土地的行为大为不满——祖宗之地,子孙岂可与人?
在这一片抗议声中,钦宗随即使出自己计划的第二步。
他一面下诏,命种师道、种师中、姚古率军北上救援三镇,摆出了抗敌的架势。一面又担心诸路将帅挡不住金兵,便命张邦昌以太宰的身份兼任“河北割地使”之职,去和金国商议割让三镇的事。
是的,作为皇帝,他居然两面下注——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派使和谈。”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今天真是一次又一次的开眼了,局势这么危机,竟然还敢拿着有灭国之危的战争作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但也因为这么久的听“课”经验,而略过这一点,这……可不就是宋朝嘛?!哎!
“
宋钦宗的意思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再想办法谈。而张邦昌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张邦昌一走,这位宋钦宗直接就下诏罢了他的职,又任命徐处仁为太宰——是的,钦宗根本没指望张邦昌能回来。
李邦彦、张邦昌,都是主和派大佬,他们被宋钦宗耍了。
主和派自然与钦宗貌合神离,不再愿为其卖命了。而又由于主战派将领出击不利,被金军打得惨败,钦宗又顺手拈来,把一批不拍他马屁的主战派大臣也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