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还只是一个开头,而重头戏则全在评卷之上。
这里面的事情就有些复杂了,看得周建安都感觉有些头大。
首先要准备非常多的东西,例如士子们交卷之后,收卷官会根据所治经书分类,然后送到弥封官处进行弥封,并且将试卷上填有姓名的择角盖上并且盖上相应的关防印记。
之后再送到眷录官处进行眷录,这一步原本周建安觉得有些多余,不过当他明白其中的深意后,便直叹这里面的门道是真的多。
原来这是朝廷担心有阅卷官辨认出士子们的字迹而想出的一个杜绝串通的方法,由书力们用红笔一字不漏的进行抄写之后,那些阅卷官也只能看到抄写的副本,原本则另行封存留用。
除此之外还会有专门的对读官进行对读,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而后做到万无一失。
就这样经过好几道的步骤之后这试卷才会真正的落到阅卷官的手上,这种“三无”试卷,也就是无姓名,无标记,无纰漏。
虽然这里面经过了这么多道手续,给人的感觉是天衣无缝,可是再周建安看来,这里面看似经过的人不多,可在在整个贡院之中,七七八八的人物有数百人,只要是由人经手,只要肯下功夫,利益熏心之下那么总归有一些人是会去冒险的。
而以往的会试周建安不清楚,但是这一次的会试他可是亲自监督,这一次的会试他可是有把握保证没有任何作弊行为的。
另外批卷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活。
这一次参加会试的人数足足达到了上万人,就连京师的贡院房舍都不是很够,不少还是威武军将士们临时给搭建出来的。
而十八名同考官手里平分下来的考卷就接近了五百,这可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这放在以往,最多也就不到两百的样子。
就为此那十八名同考官可是不止一次的向周建安抱怨,他们阅卷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再这样算下来他们一天就需要看三十多份的试卷。
这难度可想而知,对此周建安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因为在学子们出了贡院之后,为了再次杜绝作弊的事情发生,所以周建安又将贡院给锁了起来,不开榜便不开门。
所以外人现如今是进不来,里面的人也不能出去。
就算是他想去找崇祯调人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所以没办法之下周建安也只能将侯恂,堵胤锡,黄道周三人也调入了同考官之列进行阅卷,那些考官们虽然有些不爽,不过碍于周建安的威名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刘宗周当然也不遑多让的站了出来,主动分担了一些任务,有了四人的帮忙,他们确实也轻松了许多。
而这十多日,周建安就只能在贡院之内一边看着他们阅卷一边无聊的锻炼了起来。
很快,半月过去,这一日的清晨,也就到了填榜的时候。
周建安不是很懂,所以他就坐在一旁认真的听着。
按照甲乙丙的顺序进行排列,另外这些人念的也仅仅是试卷上的编号并不是名字,所以周建安听着更是索然无味。
这里面也会有一些很小的插曲,例如每一位同考官都争一争这五经魁,毕竟每一个同考官都希望经魁出自自已那一房,所以争夺的算是面红耳赤。
周建安对于这些可不是很感兴趣,他更想尽快的看看到底上榜的都有哪些人,毕竟但凡只要上了榜,那基本上进士的名头是跑不掉了。
另外周建安还关心宁云志那几人到底上榜了没有,毕竟在这一届一众学子里面,他也只认识这几人。
经过十几人激烈的争夺,经魁最后终于是选了出来,填好榜单以后便有再用编号去填写对应的那名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