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亭不需要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就凭借亭子四个方向的楹联,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文人骚客的心中挚爱。
东向楹联:
上联:立山门望飞来峰,云雾缭绕,隐隐群仙聚会。
下联:听冷泉漫奏乐曲,音韵悠扬,济济众僧参禅。
西向楹联:
上联:山连五岳峰,绕雾蒸云,层峦曲涧千张画。
下联:水接洞庭浪,飞舟唱晚,烟雨清风百里诗。
南向楹联:
上联:登山观景,雾绕云飞,百里峨原披锦绣。
下联:驻涧听涛,雷鸣虎啸,千寻急浪竞风流。
北向楹联:
上联:山上挂祥云,云蒸霞蔚,万物争辉添异彩。
下联:门头悬丽日,日暖风和,群峰竞秀显奇观。
当然,这一切苏青竹是欣赏不来的。
可是,他有孤本——《泰轩易传》啊!
自从获得了《泰轩易传》,原只是听闻过名字的苏青竹,就特意去详详细细的打听过了《泰轩易传》的真正价值。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被称为《易经》,早就成为了一门显学。
在唐代时期,将《易经》纳入科举考试范畴这一举措,使得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自汉唐以来,对《易经》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它的人如过江之鲫、源源不断。而易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了华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从中唐开始,特别是欧阳詹考中进士后,泉州地区原本那些戴着头巾的粗俗之人纷纷换上书生服饰,开始读书学习,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在此背景下,易学研究亦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五代时期泉州有关易学研究的着作有陈黯所撰写的《大易裨正书》;到了北宋时期,则增加至 5 部;南宋时更是多达 27 部;元代仅有 1 部相关作品问世。
明朝时,泉州的易学研究迎来了巅峰时刻,有记录可查的易学着作高达 110 部之多!
然而清朝初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情况,仍有相当数量的易学研究成果,但到了清代中后期,泉州的易学研究却逐渐衰落。整个清代,见于史册的由泉州人撰写的易学书籍共有 64 部,不仅数量上无法与明代相比拟,就连质量方面也相差甚远。
泉州在古代对于易学的研究方面,有四个重要阶段备受瞩目:
南宋时期:此时以李中正为典型人物,他主张通过历史来解读易经。这种方式将易学与历史紧密结合,使得对易经的理解更具深度和广度。
明代中期:这个阶段则由蔡清引领潮流,他倡导用\"理\"来解释易经。这一方法强调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让人们从哲学层面去领悟易经的奥秘。
明代晚期:李贽成为了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心\"来诠释易经。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理解易经真谛的关键所在。
清初:李光地则以\"性\"来解析易经。他将人性与易学相联系,试图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四个阶段的研究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共同展现了泉州古代易学研究的巅峰水准,也成为我们深入了解泉州古代易学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
而《泰轩易传》这部着作,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它致力于用历史来解读易经。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以史证《易》并非新颖之举,早在宋代,李光与杨万里便已成为此类解法之典范。然而事实却是,马王堆帛书中的《缪和》篇方可称为开创先河者,其历史渊源可谓深厚久远;而将《易》视为殷周时代之历史记载,此书无疑堪称先驱。从这一角度来考量,该着作于易学演进过程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李中正以史解易,首先是大量引用商周之事解经。这种解经方法所涉人事离文王演化周易时间近,有助于对卦义的理解。
宋人董洪在《泰轩易传?跋》中提到:“《泰轩易传》真正领悟了三位圣人的心意,并不仅仅局限于琐碎的训诂之事,它对于我们的道德学说有着不小的贡献......其中用殷商时期的事情来对应解释的地方,没有一百也有数十条。”
例如,在解读《屯》卦九五爻辞时,李中正指出:
九五爻以阳刚之气居于至尊之位,但却处于艰难险阻之际。他既无法广纳各路诸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导致初九只能徘徊不前、坚守正道,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同时又不能亲近依附大臣,借助他们的力量作为辅助,使得六四骑马徘徊,想要前去呼应初九,这样上下之间的情感就无法沟通,恩德恩泽也无法惠及百姓。这便是“屯其膏”的象征。
如果只是做一个小国的君主,不去侵犯君王的权力来争取民心,还将这种行为视为忠贞,那么必然会遭遇凶险,这岂不是违背了“大亨贞”的道理吗?
身处在困境之中,却不能够大力救济、广泛施舍来拯救这些子民,又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光辉伟大呢?
坎卦代表云朵但尚未降下雨水,正有“屯其膏”的意象。
这个爻象反映出了殷商末年的社会状况。
通过这种方式,李中正将该爻辞与殷商末期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除以殷商之事为主线外,李中正的以史解易还广泛援引了自尧舜禹时代至上至汉唐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
例如,在解读《坤》卦初六爻辞时,他说道:田氏篡夺齐国政权,源于齐桓公的霸业;晋国六卿瓜分国土,始于晋文公的兴起;赵高的奸诈狡猾,潜伏于秦始皇在位时期;窦宪的叛乱,发端于光武帝刘秀统治年间;司马懿的灾祸,则孕育于曹操执政之际;五胡之乱更是根植于平定吴国之战后。这些都是在它们最为兴盛的时候没有察觉到的啊。
这里所引用的历史事例涉及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时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