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想的法子也不是旁的,就是想承包民兵营的伙食——
民兵队伍组建的临时,成员都是平民青壮,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更也没有手艺精湛的伙头兵和专门的采购渠道。
五百人的队伍,吃饭可不是什么小问题。
没有大锅饭经验的兵丁,给这么些人做饭,很难做到保质保量。
当然了,如果搁在平时,这些民兵没有那么讲究,有口热的对付一顿就行了。
但现下正是他们刚开始操练的关键时刻,又正值寒冬,吃的不好,不止影响操练进度,更可能让本就不齐的军心愈发涣散——
据沈遇所说,霍知州对五百之数仍觉得不够,还想在年前进一步招人。
不把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安排好,如何继续吸引平民入伍呢?
宋玉枝准备把这块承包下来。
一则可以和民兵营建立紧密联系,不至于让沈遇一去就音信全无。
二则是给宋记开辟新业务。
宋记现下生意虽已能称得上十分好,但哪个东家会嫌自家铺子业务少呢?
三则就是从全家人的利益出发了——
来日丰州城乱了,旁人或有躲向别地,他们一家子却只能留在丰州城。
军镇空虚,还得靠这支民兵队发挥用处。
宋玉枝为他们出一份力,让他们更好的操练,自家的人身安全也能多一分保障。
商量出个章程后,宋玉枝就回了屋里。
沈遇正在收拾行囊。
按照他的习惯,只是出去住而已,每过一旬就能归家一趟,实在不需要带很多东西。
几身换洗衣裳,一副弓箭,就尽够了。
无奈现在操心他的可不再只有赵大娘一人,尤其周氏心细如发,今日一整天都把“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挂在嘴边,她给沈遇拾掇出了好些东西,大到厚实的被褥,小到千层底的鞋垫、防止冻疮的脂膏、治外伤的棒疮药……应有尽有。
沈遇自然不能拂了岳母的好意,把这些东西全部打包入行囊。
一打就打出了十来个大小不一的包袱,堆满了半边土炕,都够把自家的驴车给装满了,沈遇心里既温暖又无奈。
见到宋玉枝过来,沈遇连忙伸手护住包袱,一副防贼的模样,“包袱我已经打好了,满当的不能再满当,可再添不下别的东西了!”
宋玉枝被他这故作夸张的动作给逗笑了,“我没想给你添置什么东西,而是想同你说事儿。”
说着话,宋玉枝就把自己的初步的构想同沈遇说了。
“咱家是霍大人亲自选出来的、和朝廷官府合作的食肆,这档口,咱家提出合作,知州大人应该不会觉得咱家行为反常吧?”
沈遇说不会,“霍大人日前圈地的时候,还苦恼过民兵营的伙食补给问题。毕竟营地附近连个村子都没有。你此番是为他排忧解难,他只有高兴的份儿。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