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洛夫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而这些理由腾野自己也十分明白。
说到底,他所提出的技术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际操作,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1975年前,老美可以说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无人能出其右。
老美通过在军事和国防上的巨额投资,率先建成了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系统。
期间,老美发明了硅晶体管、集成电路、os、os及dra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奠定了现代半导体科技的基础。
众多半导体公司中,英尔特尤为突出。1971年,英尔特工程师霍夫创造了世界上首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这款仅有2300个晶体管的小芯片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81年,ib选择英尔特的8088芯片作为其个人电脑的cpu,这一决定让英尔特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英尔特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在cpu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存储器方面,尤其是dra上,英尔特却遭遇了滑铁卢。
曾几何时,英尔特凭借其在os技术和晶体管上的领先地位,在1k dra市场上占据了829的份额。
但好景不长,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更大容量的dra如16k、64k、256k相继问世。此时,日本政府全力支持下的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不久便超越了老美同行。
当英尔特还在庆祝其16k dra含有11000个晶体管时,日本人已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拥有155000个晶体管的64k dra,集成度远超英尔特。
这段历史被称为“第一次dra战争”,在这场较量中,以英尔特为代表的老牌企业成为了失败方。东芝公司的腾野伟岗因此被老美视为“敌人”。
英尔特ceo安迪·葛洛夫甚至提到,公司正考虑出售存储业务以减少在dra领域的损失,若东芝有兴趣,双方可以探讨合作可能。
对于腾野伟岗而言,这并非他所期望的结果。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英尔特的技术助力完成“闪存”的开发,而非充当中介促成收购谈判
。面对这样的局面,腾野伟岗感到既无奈又失望,似乎这次老美之行将无功而返。
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夏国少年的笑容。苏晨也在九金山,即便只作为普通朋友,也该去看看他,更何况两人还有一个君子之约。
于是,他招手叫了辆出租车,用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说:“去史丹福。”
然而,腾野伟岗在史丹福找了半天,最终找到苏晨的宿舍时,却发现苏晨不在。不仅如此,还听说他已经去了鹰酱国游玩,归期未定。
这让他非常懊悔,当初在飞机上没答应苏晨的投资提议,否则现在可能已经带着成功的喜悦回国了。
这次没能见到苏晨,下次再见面不知何时。遗憾的是,当时的信息交流方式有限,他无法立即联系到对方。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