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韩世忠介绍完兵力和策略。
杨再兴抬头一看,这才发现不管文臣武将都跃跃欲试。
这让他颇为头疼,打江山容易可是治江山难啊。
可以说如今黄河以北的汉人超过一半都开始胡化了。习惯了草原上那一套弱肉强食!
杨再兴搜了搜眉头
“不耽搁耕种的情况下,辅助军能抽掉多少?”
所谓的辅助军就是各个乡镇的团练,这算是预备军。战力装备也就那样,唯一的改变是懂得令行禁止。
“如果不是农忙季节,五十万可以抽调。”
杨飞一直负责这一块,所以他最有发言权。
杨再兴点了点头。
“地方治理呢?地方储备官员几多?”
张宗昌看向教育部长,教育部长又看向张宗昌,二人不知该如何回答。是能做官的,还是要毕业的人数呢?
“这样,来一次科考。只要身份清白,人人接了参加。时间定在冰雪融化的四月,就在这里,相国和教育部负责控制人数,搭建场地。”
所谓的控制人数就是希望才识字读书的人不要参与。这样即便是几万人也可以容纳。
“演武院也参与进来,赚取一批有能力的学员充当军武基层。组建一支五万人的新军。”
众人面面相觑,有选拔当然是好事,可是怎么考?这才是一个大问题。
“考试内容包括军政民三个大类。”
“军就不说了,政主要是地方治理,民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后者虽有重合,但是侧重点不同。”
杨再兴的目的是选拔一批官员的同时组建一支科研人员。今后的水军或者说海军的战船商船,民间的工具发明等都需要改进。
如今人均十亩地,地是有了,但是耕种的效率却很低下。这是不可取的!
“学堂教育的事,各个县府的老师纳入官员体系,现有的老师,今后预备的老师教育部要给出明确数据和每年的财政预算,这样才能知道每年要储备多少钱财。”
“老师也算官员?还要俸禄?”
张宗昌惊讶的叫了一声。其他人也议论纷纷。这简直前所未有的事情。
“是的,各位想想,如今读书人多了。今后会更多,他们从小读书。学堂书院结业之后不能做官,那就会打消后来者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受别人蛊惑。”
“还有,让各个学堂的老师有紧迫感。教的不好就下岗,后来者补上。如此良性循环才是长久之道。”
“如今本王尽量压缩军队的数量,为的就是节省钱财放到教育上来。”
杨再兴还有一句话没说,将来进入学堂读书的学生虽然不用交学费了,但是必须缴纳吃住的费用,这笔费用很是可观。
“鼓励商人出资组建学堂,但是不能强迫。谁出资谁就拥有命令权和冠名权。”
“王爷,何为命名权和冠名权?”
这个问题不少人都问了出来。
“学堂的名字是命名权,立碑刻字记录出资人生平是属于冠名权。”